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女子花8600元請的育兒嫂隱瞞幽門螺桿菌陽性,導致家人感染,孩子也出現口臭情況。很快,#幽門螺桿菌#沖上熱搜,不少家長也擔心,自己平時沒多加注意,孩子感染了怎么辦,是不是也要去做個檢測?3月12日,記者就此采訪了武漢兒童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王寶香,她建議家長不要過度焦慮,如果沒有癥狀不必專門去檢測。對于孩子,防治幽門螺桿菌的第一策略是預防重于治療,平時做好分餐,別口嚼食物后再喂娃等。
不建議14歲以下孩子專門去檢測
今年3月,來自四川成都的劉女士反映稱,今年2月,她通過朋友介紹,聯系上當地一家母嬰護理公司,并和對方確認了一位育兒嫂,并支付了2600元定金。但育兒嫂上門時,她查看對方2024年12月的體檢報告,發現幽門螺桿菌呈弱陽性。但鑒于有2025年1月的陰性報告及公司工作人員的保證,她還是支付了剩余的6000元尾款。“但后來跟阿姨接觸了幾天,發現孩子出現了口臭。”劉女士表示,她和丈夫及育兒嫂都進行了檢測,發現三人均是幽門螺桿菌陽性,孩子由于太小暫無法進行檢測。
一時間,該新聞在網上引發熱議,不少家長擔心,幽門螺桿菌這么容易傳給孩子,是否有必要帶自家娃也去檢測呢?平時應該怎么做才能避免孩子被感染?武漢兒童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王寶香介紹,幽門螺桿菌是很常見的慢性細菌感染,“口口”“糞口”傳播是主要感染途徑。感染后,大多數人無明顯癥狀,但有的會因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表現就診,癥狀包括腹痛、腹脹、反酸、噯氣(打嗝)等。
王寶香解釋,和成人感染幽門螺桿菌不同,兒童的感染主要通過同住人員之間的相互傳染導致,例如大人在外應酬、聚餐時感染,回家后和孩子共用碗筷、水杯,或跟娃嘴對嘴猛親,甚至口嚼食物后喂給孩子吃,都有可能導致孩子“中招”。
有家長擔憂,有沒有必要帶娃去醫院做檢測?王寶香表示,根據我國《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不建議14歲以下的兒童專門去做幽門螺桿菌的檢測。“該項檢測是對癥尋因,所以不建議單純為了檢查而檢查。”王寶香表示,目前,C13和C14呼氣試驗是最為簡單準確的方法,診斷準確率達95%以上。需要提醒的是,C14呼氣試驗存在微量放射性,不推薦兒童和妊娠期、哺乳期女性進行。但如果孩子出現胃部或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系統的癥狀時,建議進行C13呼氣檢測以及內鏡觀察消化系統內的情況進行綜合判斷才更準確。
家庭做好分餐,別口嚼食物后喂娃
即使孩子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家長也不必過度擔心和焦慮。王寶香表示,因為兒童中大多數是無癥狀,且在生長過程中有自愈機會。如果在幼兒階段就使用藥物治療,對孩子的腸胃功能影響也很大。
另外,有的家長急著網購去除幽門螺桿菌的藥物,這也不可取。王寶香提醒,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同的癥狀對應的處理辦法也不完全相同,什么時候用藥干預、用哪些藥更安全,都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家長不應隨便購買藥物給孩子服用。
針對家長關心的“抗幽牙膏”“除幽漱口水”能不能給孩子用?王寶香表示,幽門螺桿菌是定植在胃里的細菌,想單憑牙膏刷牙、漱口水漱口來預防或消滅幽門螺桿菌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妥妥的智商稅。
記者看到,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部門主辦的“科學辟謠平臺”曾刊文《用“幽門螺桿菌牙膏”能殺死HP?想得有點美》辟謠。
“對于孩子,防治幽門螺桿菌的第一策略是預防重于治療。”王寶香建議,家庭中切斷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途徑可有效減少感染的機會,如推薦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兒童可以使用單獨的餐具;家長避免咀嚼后喂食嬰幼兒;飯前便后勤洗手;瓜果蔬菜食用前需要清洗干凈才能食用;避免飲用受污染的水以及河水、井水等未經處理的水;家庭成員之間不混用水杯、牙刷、漱口杯等;坐便器經常消毒,減少“糞口”途徑傳播。(記者 劉迅 通訊員 高琛琛 張璟祎)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