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馮浩波

  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軍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作工作報告。這份報告,不僅僅是一年工作的總結,更是中國發展進程中司法領域的深刻注腳。報告中的一串串詳實數據,不僅是司法改革的成績單,更是丈量中國發展進程的標尺,映照著這個古老國度在法治軌道上破浪前行的壯闊征程。

  數字無聲,卻擲地有聲。從數據中,我們清晰地看到中國法治建設的堅實步伐。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方面,司法機關始終保持高度警惕與強大威懾力。依法懲治“臺獨”頑固分子,彰顯了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任何企圖分裂自己國家的行為都將受到法律的嚴懲,這是法治底線,更是國家發展的基石保障。審結故意殺人等嚴重暴力犯罪案件4.9萬件5.8萬人,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審結涉黑惡犯罪案件1663件8840人,數據背后,是對挑戰法律和道德底線的行為的堅決打擊,是關乎民心向背的正義之戰,是社會肌理在法治手術刀下的煥然新生。

  數據如炬,點燃了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在服務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方面,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司法,審結侵犯商業秘密、串通投標等不正當競爭案件1萬件,為市場主體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激發市場活力與創造力。在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上,依法妥善審理涉人工智能糾紛案件,既支持人工智能依法應用,又懲治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侵權行為,為科技創新提供良好法治環境,促進新產業、新業態健康發展。依法保護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加強對違規異地執法、趨利性執法案件的審查,嚴防以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再審糾正涉產權冤錯案件46件72人,改判13人無罪,讓企業和企業家安心創業、放心經營,為經濟發展注入信心與動力。

  數據化雨,浸潤民生福祉的溫暖底色。當目光投向民生領域的數據,冷硬的數字頓時有了溫度。百萬件教育、醫療、養老案件的審結,是司法對民生痛點的溫柔撫觸。司法守護“夕陽紅”,讓老年人能夠安享晚年;發出人身安全保護令6351份,同比增長11.5%,切實保障婦女合法權益,守護“半邊天”;推動1920多萬套房屋順利辦證,讓百姓的“安居夢”得以實現……這些數據,是司法機關“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用心用情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讓司法的陽光照亮每一個角落,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這些數據,恰似江南細雨,浸潤著社會治理的土壤。

  數據為帆,錨定民族復興的法治航。站在“十四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節點,202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中的改革藍圖,已為未來埋下伏筆。報告提出,要深化司法改革,推進智慧法院建設,完善涉外法治體系,加強環境資源審判。這些舉措為中國法治的未來指明了方向。數據背后,是中國法治建設的宏偉藍圖:通過科技賦能,讓司法更加高效透明;通過深化改革,讓司法更加公平公正;通過服務大局,讓司法更加貼近民生。未來,中國法治將繼續以數據為支撐,以人民為中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中的每個數據,都是法治長河中的點點繁星,它們記錄著14億人對公平正義的不懈追尋。未來已來,唯見法治中國星河浩瀚,公平正義的曙光照亮每一個角落——這或許就是最高人民法院數據給予時代的最好答案。

編輯:谷欣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