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至4月1日,佛山祖廟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祖廟廟會。作為佛山首批民俗類的國家級非遺項目,佛山祖廟廟會自明清以來,延綿數百年,它不僅是佛山民俗文化的縮影,更是嶺南地區一場重量級的文化盛宴。
祖廟廟會現場
佛山祖廟廟會既是一個展示各地非遺文化的平臺,也是一個文旅消費的場景。祖廟廟會在推動文化傳承的同時,也在構建新的消費場景。近年來,佛山大力推動傳統文化發展,通過文旅賦能模式,把傳統文化場所進一步活化為文旅消費場景,以嶺南文化習俗推動城市格調提升與場景提升。
解碼:多個國家級非遺齊聚,看非遺活態傳承的“佛山范式”
3月31日上午,祖廟三門前熱鬧非凡。踏著鼓點,一條由百名青壯年和少年組成的“人龍”,在手持“龍珠”的擎珠者的引領上,從祖廟牌坊一躍而出,展現出獨特的“力與美”,時隔十年人龍舞再次參與北帝巡游中,瞬間將現場的氛圍拉起。非遺匯聚組成11個方陣,在祖廟路上輪番展演,仿佛一個流動的大舞臺,展示著廣州、佛山、黔東南等地非遺的魅力。
11個非遺技藝方陣巡游表演
曾同學是東華里小學五年級的學生,這是她第一次參加“北帝巡游”。 “得知要參加‘北帝巡游’我很開心也很興奮!痹瑢W說,為此,她和小伙伴們排練了一個多月。巡游中,他們這些“飛鴻少年”帶來武術、醒獅、扇舞等精彩表演。
東華里小學五年級學生參加“北帝巡游”
佛山祖廟博物館在非遺進校園、北帝巡游非遺解說等方面,持續做深做實,讓祖廟廟會內容更多元,通過特邀學生參與廟會,讓非遺真正滋養青少年一代。“2024年佛山市祖廟博物館國家級非遺(佛山祖廟廟會)教育實踐活動”被廣東省文旅廳評為“廣東省館校合作示范項目”。
當日,在祖廟博物館慶真樓廣場,一場非遺集市的開展構建了非遺消費新場景,金箔、醒獅等各式各樣的非遺文創產品吸引眾多人駐足,構建了非遺消費的新場景。
從“非遺進校園”到“非遺集體展示”再到非遺新消費場景的構建,非遺活態傳承的“佛山范式”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實踐:非遺市集帶動“文創熱”,文化符號向產業動能躍遷
3月31日,在佛山祖廟博物館慶真樓廣場,非遺市集正在舉行。在佛山金箔鍛造技藝攤位前,一名年輕人正在觀賞Q萌的金箔文創作品。據工作人員介紹,目前金箔文創作品銷售以預訂為主,由于是手工制作,作品受到年輕人的熱捧,非常暢銷。在創作風格上也呈現出年輕化的特點。
近年來“文創產品”迅速升溫,使得非遺這一文化符號向產業動能躍遷。據悉,佛山祖廟博物館部分優秀產品多次榮獲國家、省級榮譽,在文創賦能上走上扎實的步伐。
獅舞嶺南之《獅王》表演現場
數據顯示,2024年祖廟博物館文創產品總銷售額達到1260萬元,同比增長30.53%,總銷量達70.56萬件,帶動產業鏈增收超千萬元。博物館通過系統性開發“金屬冰箱貼”“祖廟木雕”“獅來運轉”等8大主題系列94款文創產品,實現平均每3.9天推新一款文創產品的高效研發節奏,跑出祖廟文創研發創新的“加速度”。此外,該館在主推產品創新方面,“金屬系列冰箱貼”創新采用郵票式敘事設計,將祖廟瓦脊鰲魚與醒獅文化凝練為可收藏的文化符號,創下系列單品銷售1.3萬個,營收45萬元的成績。
在新消費場景融合方面,佛山祖廟博物館結合游客游覽動線中觸及的祖廟牌坊、萬福臺、古銅錢元素,打造“集章本系列”和“馬上有錢系列”等可攜帶、可分享的輕量化產品。通過“游覽記憶—符號轉化—情感共鳴”鏈路,構建文化認同與消費行為的深度綁定,形成傳統文化傳播與現代商業價值的有效銜接。
使命:傳統文化助力城市新生,再造一個新佛山的文化力
禪城區通過激活傳統文化資源、在街道城市更新中嵌入文化理念、推動文旅融合與產業升級,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離佛山祖廟不遠處的任圍歷史文化街區便是在街道城市更新中嵌入文化理念的縮影之一。
2020年,禪城區啟動燎原路任圍內街巷提升項目,先后完成 304 棟新“傳統民居”的外立面修繕、25棟文物保護單位包含全面修繕和外立面修繕。任圍內街巷提升項目充分尊重街區原生態居民文化和建筑原有的格局,通過社區“微改造”的方式,既滿足群眾居住需求,又開辟公共文化空間、開展場景式街區治理,讓歷史文脈在街區街角得以延續。
同時,禪城正建設佛山美陶灣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簡稱“美陶灣”),以高質量建設美陶灣為該片區尋找到了“破局”的新路徑、新動能、新模式。圍繞打造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兩個定位,美陶灣以實現傳承創新文化、激發老城活力、賦能產業轉型、提升城市品位為目標,推動人城產文相融相合。
禪城區提出,要抓文商旅創新,推動文化、旅游、消費、貿易協同創新。僅2025春節前后,禪城區住宿經營場所接待7.8萬人次,同比增長12.29%,增速位于佛山前列;全區實現旅游收入8.92億元,發放消費券等消費補貼2.5億元、帶動消費金額21.9億元。
禪城區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禪城區正積極推動文旅賦能模式,把傳統的文化場所進一步活化為文旅消費場景,通過整合嶺南文脈、非遺、歷史、民俗等特色文化資源,推動城市格調提升與場景提升,讓文化真正“活”起來,助力嶺南文化“解鎖”流量密碼,實現破圈傳播、跨界融合。(陳楓)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