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融合高質量是實現高職院校辦學能力高水平的關鍵所在,也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溫州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溫職院”)優化與區域發展相協調、與產業布局相銜接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模式,作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基礎在學校、支撐在產業、依托在企業、動力在市場、保障在政府的重要判斷,以“四個激活”推動校地合作脫虛向實,實現校企協同增益增效,提升教師隊伍雙元多能,有效破解產教融合現實困境,形成產教融合制度供給的“溫職范例”。
激活地方主責
提速深化產教融合進程
創新分布式辦學,優質職教資源“在縣”融合。優質高等職業教育資源下沉縣域辦學,符合經濟發達、產業集聚的縣域現實需求,也是職業教育服務支撐新型城鎮化等國家戰略的重點任務。近年來,溫職院主動融入產業集聚區,推進“中心引領、縣域聯動”的分布式辦學。以高教園區校區為中心,精準對接溫州核心支柱產業;與瑞安市、甌海區、永嘉縣等縣域政府共建瑞安學院、溫州設計學院、永嘉學院等分校,打造“半小時產教融合服務圈”,實現辦學資源與地方產業“零距離、低成本”有效對接,縮短服務半徑,提升響應速效。
彰顯服務貢獻度,實現從基礎好到支撐好。溫職院發揮適應、支撐、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培養高技能地方工匠的功能,6年來與10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和智能電氣、鞋服等10多個行業協會深度合作,校企共建國家級、省級企業研究院29家,實體運行華為光網絡學院、溫州汽車學院等14個產業學院。助力瑞安智能汽車關鍵零部件“萬畝千億”產業平臺,助力溫州招引、壯大華為、中軟國際等新質生產力企業。與細分領域頭部企業共建1個省級市域產教聯合體和2個全國性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
因地制宜建機制,構建新型校地合作關系。溫職院對校地合作辦學進行“規劃決策—統籌協調—組織實施”一體化設計,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合作辦學體制機制。通過出臺“分布式辦學管理辦法”等制度,建立健全“縣(市)長—校長”對話機制和區域“專業—產業”對接機制,組建由縣(市)長任理事長的理事會,由縣(市)長決定專業設置及研究機構建設等重大問題。構建育人留才與當地辦學補貼掛鉤等機制,提升學校服務地方的能力,激發地方政府產教融合主責。
激活學校主導
堅守深化產教融合方向
實施校企合作“四不簽”制度。創新制度設計,從源頭上化解產教融合中學校公益性和企業營利性的主要矛盾,確保產教融合服務人才培養高質量、科技服務高轉化、師資隊伍優成長的價值目標不偏移,強調“沒有具體項目的框架協議不簽,企業沒有真實投入的協議不簽,不符合學校發展方向的協議不簽,不能滿足企業合作預期的協議不簽”,實現“簽約必履約、履約必高效、學校得發展、企業有回報”,做實做深校企合作項目。
健全實訓實踐平臺校企共建機制。將實訓室、研發機構建設的可行性論證方案與校企雙方建設經費投入情況綁定,設置校企經費投入比不低于1∶0.5的底線,確保“區域有什么企業難題,就建設什么服務平臺”。實施績效導向、項目抓手、育人評價“三位一體”考核,通過“畝產論英雄”提升校企共建平臺的質效,如每個研發平臺每年至少指導10個學生畢業設計、開發10項科研反哺教學項目。
創新“產學訓研創用”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學用一致,依托產教融合共同體,政校行企協同構建以專業群為基礎的課程體系。構建“以產業為導向、以實訓為基礎、以新技術應用為核心、以研發為動力、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訓研創”一體化實踐教學體系。圍繞產業數字化生態,重塑實訓教學形態,打造面向全產業鏈的數字化實訓場景。學校的國家級“眾創空間”和各級產教融合研發平臺面向師生開放,確保產教融合資源有效服務于人才培養。
激活企業主角
激發深化產教融合動能
推進風險共擔機制,強化“讓位于企”。在校企共建的共同體、產業學院、聯盟等產教融合載體中,由企業出任理事長、執行院長等主要職務,駐校企業技師享受學校教師同等生活待遇,提升企業在產教融合中的自主意識性、行為選擇性、利益可得性。如聯通(溫職)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的理事長由中國聯通溫州分公司負責人擔任。近3年,該研究院每年為1000多家企業提供MES(生產制造執行系統)服務,為100多家企業進行智能工廠改造,為聯通實現產值超8000萬元,學校研發經費到賬1000萬元。近6年,學校共吸引行企真實投入超3.3億元。
推進人才共育機制,強化“育才留企”。每個專業群面向所對應的產業鏈吸引行業領軍型企業共建1所特色產業學院;每個專業至少對接2家優質領軍型企業構建長效合作機制。切實將企業技術難題融入教學實踐環節,以“真項目、真方向、真投入、真產出”合作模式實現育人載體“實體化、常態化”運行。建成國家示范性職教集團1個、全國性產教融合示范基地3個,入選全國產教融合典型案例2個,立項浙江省產教融合“五個一批”等項目5個。
推進技術共享機制,強化“研發入企”。根植企業需求創新“揭榜掛帥+聯合攻關”立項機制,打造立地研發平臺;創新“先用后轉+技術入股”分紅機制,校企合作打造市場化的成果轉化平臺,開展“立地式”研發和“融企式”轉化。溫職院構筑“研創轉”科創服務鏈條,以第一完成單位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校企共建62個技術服務平臺;授權知識產權1344個(發明專利907個),發明專利數多年位列全國高職第一;成果轉讓889項,轉讓數居全國高職院校第一;為企技改3600余項,助企增效120多億元。
激活教師主力
厚植深化產教融合活力
完善校企共建師資培養平臺機制。構建“行業領先企業+高校+專業服務機構+中小企業群”的融合培養平臺,以“一產業一團隊”的方式,主動規劃和設計精準服務區域產業發展的高水平雙師隊伍分類培養,實現產業與專業特色的師資團隊建設。依托國家級“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以3年為一個周期的動態管理方式遴選區域規上企業作為入庫教師企業實踐基地,遴選區域規上企業參與建設“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60個、教師企業實踐基地(流動站)200余個。
構建嚴格的教師入企鍛煉全過程管理機制。制定實施“教師企業實踐鍛煉管理辦法”等制度,做到入企前有申報、有計劃、有目標,過程中有打卡、有日志、有督查,返校后有總結、有匯報、有獎懲。將教師入企成效與年度考核、績效分配、評獎評優等掛鉤,將下企業實踐經歷和獲得相應的技能證書情況作為職稱評審的前置條件,推動教師積極參與企業實踐,真正了解企業人才和技術需求。當前,溫職院雙師比達90.17%,獲評國家級“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已建成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等4支,教師教學能力比賽獲國獎2項。
(作者系溫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5年03月11日 第06版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