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講述】
講述人:住建部科技委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專業委員會委員 方明
作為參與湖南湘西鳳凰古城更新的規劃師,我清晰記得每個關鍵節點。2020年清明,沱江畔的吊腳樓里,古城文旅公司董事長常紅衛指著空蕩的江面問計:“游客稀少、演員閑置,怎么辦?”我提議:“讓《邊城》的翠翠從書里走到江上。”后來,竹筏載著紅傘姑娘對唱山歌,百米沱江畫卷經數字投影躍上堤岸,讓虹橋擠滿拍照的游客。
改變也在南邊街悄然發生。苗家阿婆收起塑料工藝品,擺出苗繡腰帶;沈從文故居附近的倉庫掛起“旅拍基地”招牌,漢服妝娘給游客描眉……鳳凰縣委書記毛家提出的“原真再現”策略奏效了——本地人穿苗服賣當地的原生農產品,游客在青石板上體驗捶布染坊,南邊街找回了該有的煙火氣。
為了更好推進鳳凰的歷史文化傳承發展,我們在每條街巷反復踏勘,在當地政府支持下,確定沱江兩岸建筑采用“針灸式修復”:白墻補朱紅窗框,青瓦下植粉色花叢,既保留歷史底色,又提升視覺美感;在沈從文故居旁空地打造小說故事體驗區,還原其生活場景;文興街打通圍墻后,閑置文廟成了文化展演場,斑駁的街道墻面雕刻上文人金句……
小河兩岸的改造最見功夫。工人們測繪古井尺寸,定制出弧線契合的竹制茶亭;吊腳樓閣樓的觀景臺,鋼梁全藏在老柱內側,街面望去仍是原樣。鳳凰縣縣長樊忠清提出的“植入年輕人喜愛的新業態”思路初見效果,二十處這樣的“邊角更新”,讓廢棄碼頭變星空露臺,古井臺添了歇腳竹椅,十幾條背道小巷充滿了活力。
如今走在鳳凰,入夜后,萬千河燈順沱江漂流,與燈光勾勒的吊腳樓倒影交疊成星河。這座活著的古城證明:守住青石板上的歷史年輪,也能奏響新時代的樂章。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