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生在運動場上的跑跳身影和課堂里的瑯瑯書聲被同等珍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教育的意義方能完整彰顯。”
近年來,中小學生肥胖率、近視率問題日益突出,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如何充分利用體育活動時間,激發學生活力,助力他們健康成長,成為學校和家長共同面臨的問題。近日,全國政協委員楊松在接受@央廣網 記者采訪時介紹,今年重點關注中小學生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落地落實問題。
建議大力整治占用壓減體育課現象
楊松了解到,目前中小學校主要面臨師資、場地不足,學校體育活動設施不完善,無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運動需求。“希望國家能加強政策扶持,加大資金投入,充分保障各地學校體育經費,確保學校有足夠且多樣化的場地及體育器材,比如操場、籃球場、足球場、有氧運動器材等,以滿足學生進行各類鍛煉的需求。”楊松建議,要按照學校師生比例配齊配強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化人才隊伍。
在保證體育課時足時足量方面,楊松希望進一步優化課程設置,切實落實中小學生減負措施,大力整治占用壓減中小學生體育課時現象,將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納入中小學辦學質量評價指標。
“在思想上也要切實增強家長及中小學生對體育鍛煉的關注和重視。”楊松表示,建議相關部門編寫、制作中小學生體育運動科普宣傳教育的書籍、視頻等,開展種類豐富、形式多樣、觀點新穎的宣傳。
今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綱要指出,“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加強青少年科學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預,讓年輕一代在運動中強意志、健身心”。這不僅是對孩子們健康成長的關懷,更是對未來社會發展的深遠謀劃。
建議2小時體育活動納入法律法規
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李慧接受采訪時建議,保證中小學每天體育鍛煉時間不低于2小時。李慧在山西翼城縣北關小學從教26年。她說,長期以來小學教育仍然普遍存在著“重智輕體”的現象,體育課往往被視為“副科”、被邊緣化,從而導致學生缺乏體育鍛煉。因此她建議,將中小學每天2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納入法律法規,同時,加強師資力量培養,優化課程安排,增加體育活動時間。
體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鍛煉可以讓孩子們強身健體、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更是挑戰超越自我、培養團隊協作精神的重要途徑。
從課間延長到15分鐘,到每天體育活動2小時,除了政策倡導,還需進一步引導包括師生、家長在內全社會對體育活動的認知,并以多樣化、趣味性的體育課程激發孩子們主動參與的熱情和習慣。
當學生在運動場上的跑跳身影和課堂里的瑯瑯書聲被同等珍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教育的意義方能完整彰顯。
“讓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
對此,有網友在評論區表示,“支持!勞逸結合,心情好才能學得好。”“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全面發展。”
來源:央廣網綜合
本期編輯:毛嘉淇 王遲

關注精彩內容